新冠病毒疫苗
2019新型冠状病毒,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-nCoV,2020年2月11日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-CoV-2 。美国《科学》杂志网站12日报道说,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主席约翰·齐布尔表示,他们是根据基因测序等方面的分类学研究提出这个名称,“这一名称与SARS疾病之间没有关联”。钟南山院士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,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是同一类,但不是同一种。
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,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(MERS)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(SARS)等较严重疾病。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。
2019年12月以来,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,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,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/肺部感染。
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、发热、咳嗽、气促和呼吸困难等。在较严重病例中,感染可导致肺炎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、肾衰竭,甚至死亡。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。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,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。此外,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。
2019年12月以来,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,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,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/肺部感染。
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、发热、咳嗽、气促和呼吸困难等。在较严重病例中,感染可导致肺炎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、肾衰竭,甚至死亡。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。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,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。此外,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。
截至2020年1月7日21时,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,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,经核酸检测方法共检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结果15例,从1例阳性病人样本中分离出该病毒,电镜下呈现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。专家组认为,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。
截至2020年1月10日24时,已完成病原核酸检测。国家、省市专家组对收入医院观察、治疗的患者临床表现、流行病学史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研判,初步诊断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,其中已出院2例、重症7例、死亡1例,其余患者病情稳定。所有密切接触者739人,其中医务人员419人,均已接受医学观察,没有发现相关病例。
预防方法
到底应该如何预防感染冠状病毒,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要加强个人防护,避免接触野生禽畜,杜绝带病上班、聚会。从武汉等地外出旅行归来,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,应根据病情就近选择医院发热门诊就医,并戴上口罩就诊,同时告知医生类似病人或动物接触史、旅行史等。具体建议如下:
一、加强个人防护
1.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。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,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。
2.勤洗手。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、触摸过公共设施后、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、探访医院后、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、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。
3.不要随地吐痰。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、鼻。
4.加强锻炼,规律作息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1.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。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,如需接触时要佩戴口罩。
2.勤洗手。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、触摸过公共设施后、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、探访医院后、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触动物、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。
3.不要随地吐痰。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、鼻。
4.加强锻炼,规律作息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二、避免接触野生禽畜
1.避免接触禽畜、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,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。
2.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、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、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等场所。必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,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。
3.避免食用野生动物。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;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,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,处理生鲜制品时,器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,避免交叉污染。
1.避免接触禽畜、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,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。
2.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、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、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等场所。必须前往时要做好防护,尤其是职业暴露人群。
3.避免食用野生动物。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;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,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,处理生鲜制品时,器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,避免交叉污染。
基础研究
在战争中,对手必须先了解敌人,然后才能在战场上与他们相遇。同样,科学家在攻击疾病之前必须了解它及其病原体。
研究人员研究了病原体的基本生物学:它的基因组、蛋白质和酶、它的形状、结构和大小、它的繁殖模式、它是如何引起疾病的,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反应,以揭示对付它的不同策略。
很难估计基础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得出答案。不同的疾病在体内的表现不同;有些疾病比其他疾病更容易解决问题。基础研究为创造疫苗配方的第一步工作提供了基础。
探索阶段
在科学家们对病原体有了了解之后,他们开始瞄准病原体的致命弱点。他们决定哪种疫苗策略(例如,活疫苗、减毒疫苗或亚单位疫苗)最适合为产生免疫的物质提供对抗该疾病的武器。
在转移到人类身上之前,该制剂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,以检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。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模仿人类系统。一旦进入一个活的系统,疫苗可能无法按预期工作,因此动物模型提供了人类系统对疫苗如何反应的关键信息。
细胞培养是一种更符合伦理道德的方法来检测疫苗如何工作,并提供疫苗可能引起的细胞和分子变化的见解。临床前阶段可能需要1-2年的时间。